2024年陕西专升本语文考点解析:《寡人之于国也》

2023年08月21日 15:56:39
来源:库课网校
浏览量:2010

  一、考纲要求

  1.识记

  (1)《孟子》的文体类型及其作者

  《孟子》一书属于先秦说理散文,是孟子与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

  (2)《孟子》突出的艺术手法

  孟子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毅”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富有气势。

  (3)本文的出处和文体类型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属于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2.理解

  (1)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极力倡导王道政治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是人民安居乐业。

  (2)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和阶级对立的现实。

  (3)本文排比句的运用

  排比句的运用,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器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连串排比一贯而下,增加了说理的气势。

  3.简单应用

  (1)归纳本文的层次内容

  首先,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引出“移民”“移粟”的事实,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而后,逐层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使“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根本措施(物质生活上:鼓励蚕桑,发展家畜,分配田地,做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精神文明上:加强教育,做到谨摩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和应持的正确态度(“王无罪岁”,即不要推卸责任)

  (2)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4、综合运用

  (1)具体分析本文比喻句运用的艺术效果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草”归罪于收成不好的观点,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2)具体分析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地说理方法。

  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骄做情绪的同时,又抓住他渴望得到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法,这都是循循善诱特点的表现。

  二、文学常识考点

  基本信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代 表人物。

  思想主张:思想核心为“仁”和“义”;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作品内容:《孟子》共七章,由孟子晚年与弟子共同撰写而成,主要记载孟子言行,详细 记载了孟子与各国诸侯或学者的论辩之辞。

  风格特点:气势充沛,逻辑严谨,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尤长于 用譬喻,用形象化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称号评价: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 词语解释考点

  河:黄河。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加少:更少。加多:更多。加:更加。

  好:动词,喜好,爱好。

  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违:耽误。

  胜:尽,完。

  数(cù):细密。

  罟(gǔ):网。

  以时:按照一定时节。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衣:动词,穿。

  谨: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申:反复陈述。

  孝:孝顺父母。

  悌:敬爱兄长。

  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

  颁:通“斑”。

  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检:约束,制止。

  涂:通“途”,道路。

  发:开仓放粮,赈救饥民。

  罪岁:归罪于年成。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岁: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