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必须要记牢

2018年03月05日 14:29:38
来源:www.kuke99.com
浏览量:1612

  教育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观

  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作为主体的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2.学生作为完整的人,要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3.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要充分开发学生潜力;4.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5.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统一的;(1)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也是责权主体;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教师观

  一、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二)教师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现代师生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爱两人一终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

  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有较大影响和制约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也会带来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平衡5.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教育的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有助于人口迁移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

  2.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修改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6.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如何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尊重发挥:1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 教育中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作用;调节作用

  2.现阶段我国(当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3.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5.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6.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7.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 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改变教育观念(2)改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制的分类):单轨制(美国)、双轨制(欧洲)、分支制(中国)

  模块二:课程

  1.影响(制约)课程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2.课程计划概念功能: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功能: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3.课程标准概念及功能基本框架: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功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基本框架: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4.教材概念: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科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集体化。

  5.教科书的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体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新课程改革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2)为了追求升学率,课程极力跟随高考的取向(3)分科的倾向严重,课程结构简单、划一(4)为了能牢固记忆固定僵化的知识,(5)在课程评价上,以高考选拔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4.新课程的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5.评价观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以生为本的评价观2全面发展的评价观3多元化主体的评价观 4.多样化方法的评价观5以学论教的评价观

  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2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与水平

  模块三:教学

  1.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线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4.教学过程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5.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直接导入(2)温故导入(3)直观导入(4)问题导入(5)事例导入(6)情境导入

  6.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课时)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1)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2)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眶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5)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7.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8. 教学工作的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9.如何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0.上好课基本要求(衡量好课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

  11.作业布置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易适宜(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12.批改作业的要求: 1.组织学生自批 2.交换批改 3.师生共同批改 4.教师抽查和面批 5.教师全批 6.作业信息档案 7.提倡评语交流

  13.直观性原则贯彻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4.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15.巩固性原则贯彻要求: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16.量力性原则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7.启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18.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19.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20.运用讲授法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1.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要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地去获得新知;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优缺点。

  22.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3.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24.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点(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5.教学评价的作用:(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模块四:德育

  1.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不得的基础和保障(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2.德育目标: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3.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 2 理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 自觉纪律教育 7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德育过程的规律:(1)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疏导原则的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7.知行统一原则贯彻要求:1 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的原则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0.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生活指导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11.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求:(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 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12.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求:(1) 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横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3.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求:(1)创设良好的环境(2)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4.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社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15.影响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1.家庭教育失误;2.学校教育不当 3。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二)主观方面: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道德意志薄弱 4.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 5.性格上的缺陷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依据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师资格考试在线课程

  模块五: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4)班主任是学校班级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 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4.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学生胡基本情况‚学生胡社会关系ƒ学生的学业和品德状况④学生胡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状况

  5.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

  (1)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2)公平,客观

  (3)促进学生发展

  6.突发事件处理的办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7.组织班会的注意事项: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8.班集体的作用(学生集体的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9.如何构建良好班集体(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良好的舆论和班风的建设 :

  (1)组织政治学习,提高认识

  (2)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思想 行为,这位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班风打下了基础

  (3)善于抓住时机,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推动良好的舆论和班风的形成

  11.班级管理功能: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自理水平

  12.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

  (2)分析班级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

  (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

  (4)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

  (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予以公布

  13.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制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4.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①教师领导方式②教师的一清③教师的期望 ④教师的情绪状态⑤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学生因素

  (三)课堂内物环境因素

  15.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③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 ④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⑤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 ⑥注重师生心态调整 ⑦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控制 ⑧采用学科的班级管理方法 ⑨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⑩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 ⑾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6.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7.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 (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 (3)校内外的环境

  18.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 (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19.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和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和集体的积极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与课堂教学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因地、因校制宜

  20.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1)教育性。家校合作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得到教育意义(2)发展性。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3)针对性。家校合作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4)有效性。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完成预定目标。

  家校合作的方法或途径:通过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

  21.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环境和谐(2)方法科学(3)一身作则(4)爱严相济(6)全面关心

  模块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生认知基础

  1.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使用有意注意则容易引起疲劳

  (2)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

  (3)所以,无论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四)也要适当运用有意后注意。

  2.感知觉

  (1)知觉的一般规律: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2)感知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①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②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③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④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3.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识记程度达150%最好)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6.如何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记忆策略,促进知识保持):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9.创造性思维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巧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0.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再造想象的培养:

  (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创造想象的培养: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知识经验2.个体智能与动机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6.无关信息的干扰

  12.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问题结果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4.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学习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的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的需要定义为生长的需要。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

  (3)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4)成长需要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2.耶克斯-多德森律: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3.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主观因素:

  A需要与目标结构

  B成熟与年龄特点

  C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D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E焦虑程度

  (2)客观因素:

  A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B学校教育

  4.学习动机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5.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迁移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

  2.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迁移学习:(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技能学习

  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1)个性(2)智力(3)知识经验与理论

  外部因素:(1)讲解与示范(2)练习

  3.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师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什么是高原现象?阐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概念: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的 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

  (2)原因: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②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 方法尚未形成③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④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⑤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⑥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⑦自满情绪⑧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等。总之:高原现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的普遍规律,若技能结构比较简单,或者不具备以上各种原因,练习中可能不会出现高原现象。

  5.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心智技能的培养:(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的进行分阶段练习(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模块七:学生的发展心理

  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心理

  1.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4)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

  1.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新课改: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3.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4.学生能力的培养:(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表现 :

  ①能力的差异,儿童在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低,有的发展水平高;儿童在智力类型上存在差异,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存在的不同;儿童在能力表现早晚上存在差异,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儿童智力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各自优势领域也不一样,教师要从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接受并在各自能力基础之上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阶其能力的发展。

  ②认知方式差异。儿童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场独立的儿童更偏向独立的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儿童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故教师对场依存型孩子,也应该给予更多指导,而对场独立型的孩子给予适当指导,更多独立思考时间和机会,沉思型学生更注重解决问题的精度而非速度,冲动性更注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非精度,而辐合型还是发散型思维习惯来说,也有差异教师应予认识并从不同方法去肯定引导学生。

  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

  7.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模块八: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水平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常

  (5)人格统一完整

  (6)人际关系和谐

  (7)人生态度积极

  (8)社会适应良好

  (9)行为表现与年龄一致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

  (2)发展性

  (3)全面性

  (4)主体性

  (5)整体性

  (6)差异性

  (7)活动性

  (8)保密性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课程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3)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5)小组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

  (1)面向学生全体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保密性原则。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