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招教心理学必考人物:福勒、布朗心理学理论(完整版免费下载)

2022年11月22日 15:34:38
来源:库课网校
浏览量:1090

23年免费备考资料领取>>>

①【教师招聘】23年教师招聘上岸计划:心理学通关500题

【免费领取】2023年教师招聘上岸计划:教综易混考点1000题


  维纳

  1.人物介绍及评价

  维纳(1935~),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并提出了著名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海德提出的,韦纳将归因理论扩展到了成就领域。

  2.成败归因理论

  1.三维度与六因素

  维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三个维度:内在性(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又将三个维度列举六个方面,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维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有关。

  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如果将成功归为内部因素.个体会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学生感到的是感激而不是自豪。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差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和愤怒。

  (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和目前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者预期以后的成功,失败者看到的是以后的失败。但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对以后的成败预期影响较小。

  (3)所投人的努力。如果学生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努力导致,他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会认为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那他就很容易放弃。

👉点击免费下载:教育基础必考人物&理论汇总.pdf (2.41 M)

  2.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根据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方式,我们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归因倾向,也可以预测他以后对此学科的学习动机。例如,两个同样在考试中获得好分数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后者归因于运气,我们可以想象,前者将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为,他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能力虽属不可控的因素,但它是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因此,能力能使成功者保持信心。后者将成功归于运气,运气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个人对之无能为力,因此,认为凭运气成功的学生,会把成功看成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这种情形下的成功不会增强学生的自信。这名学生很可能心存幻想,希望下次考试运气不错,再比如,两个同样考试失败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后者归因于试题太难,那么前者以后的学习动机极可能强于后者。因为努力程度自己可以掌控,而试题难度是个人无法掌控的。

  (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由于一般学生对自己能力与周围环境并不十分了解,难免在成败归因时,受主观因素影响,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如低估自己的能力等)。从学生心理辅导的观点看,无论学生自我归因正确与否,都是重要的。因为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学生的成长,本来就是教育目的之一,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表明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

  (3)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将成败视为自己的责任的学生(如努力程度),是较为积极的。凡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外在因素的,则是较为消极的。教育心理学家把积极归因的学生称为求成型学生,把消极归因的学生称为避败型学生。求成型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学业的挑战,即使失败,他们也不把自己的能力视为失败的原因,而是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努力程度。避败型学生对应付困难缺乏信心,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把成功则归因于运气或工作容易。这样,避败型学生的归因倾向如果成为应付学业的一种习惯,那就可能演变至“习得性无助”的严重地步。也就是说,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是一-种绝望心态,即使轻易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鼓不起尝试的勇气,这势必对其个性的成长极为不利。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维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可以想见的是,对某些缺乏信心.个性较依赖的学生来说.要想维持他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反馈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很可能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