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专升本公共课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测试大纲适用范围及对象
本测试大纲适用于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文科大类学生统一考试的语言文字理解运用、文学作品赏析、审美能力测试。
二、测试目的
按照“普及语言文学常识,培养文化基本素养”的原则,主要测试专科应届毕业生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要求及培养目标,检验考生的汉语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作品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是否具备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
三、测试内容
本大纲主要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9版,并适度拓展。
(一)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1.识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
3.翻译下列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背诵选录文本。
(二)蒹葭(《诗经》)
1.识记《诗经》的相关知识,背诵这首诗。
2.理解《蒹葭》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掌握《蒹葭》重章叠句方法的运用。
4.体会《蒹葭》意境的朦胧美。
(三)秋水(节选)(《庄子》)
1.识记庄子及《庄子》的相关知识。
2.理解《秋水》蕴涵的哲理思想。
3.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和用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望洋向若而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湘夫人(战国楚·屈原)
1.识记本诗作者及名句。
2.了解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表现他对爱情幸福的执著追求。
3.理解本诗期约不遇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和对理想的向往。
4.掌握诗中景物描写的融情入景和因情造景。
5.分析诗中描写布置新房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五)谏逐客书(秦·李斯)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掌握本文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说理方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免费课程0元领取!!!
(六)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这首诗。
2.概括诗歌的主旨。
3.理解本诗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4.简析本诗写景语句的思想内涵。
(七)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这首诗。
2.掌握本诗的主要线索及灵魂所在。
3.理解本诗“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4.分析本诗情、景、理交融的意境美。
(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1.识记本诗作者及本诗的文体类型,背诵这首诗。
2.理解本诗借言离别情抒发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
3.简析本诗的抒情层次。
(九)枕中记(唐·沈既济)
1.识记本文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类型。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简析本文首尾照应、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4.了解本文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十)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1.识记本文作者。
2.认识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上所起的作用。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4)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5)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7)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十一)长恨歌(唐·白居易)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重点诗句。
2.了解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3.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
4.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十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1.识记本文作者。2.理解本文“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
3.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其山水与人格的映照之美。
(十三)《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宋·王禹偁)
1.识记本文作者。
2.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文借物言志、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的写作特点。
4.体会文中寄寓的身处逆境又能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十四)赤壁赋(宋·苏轼)
1.识记本文的作者,背诵本文名句。
2.体会作者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3.分析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4.由本文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5.理解并翻译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举酒属客。
(2)纵一苇之所如。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十五)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理解本词主旨的新颖独特。
3.分析本词以议论入词的特点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十六)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的主旨。
3.分析本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4.掌握词中典故的含义。
(十七)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分析本词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感受其沉郁中见豪壮的艺术风格。
4.简析典故在词中的含义。
(十八)婴宁(清·蒲松龄)
1.识记本篇小说的作者和出处。
2.理解小说的结构及其主旨。
3.掌握本文中“花”的类比象征意义。
4.简析婴宁的性格特点。
(十九)金缕曲·赠梁汾(清·纳兰性德)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了解作者一般词作的创作风格及本词的不同。
3.分析本词表达情感直露而不浅薄的特点。
4.理解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二十)秋夜(鲁迅)
1.识记本文的作者和出处。
2.掌握本文的主旨。
3.理解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二十一)菉竹山房(吴组缃)
1.识记本篇小说的作者。
2.掌握本篇小说的线索及其主旨。
3.分析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4.简述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十二)我爱这土地(艾青)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这首诗。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分析诗中象征意象的内涵。
4.简析本诗前后两部分抒情方式的不同。
(二十三)赞美(穆旦)
1.识记本诗作者。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4.体会本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十四)二月兰(季羡林)
1.识记本文作者。
2.掌握本文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和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3.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二十五)捡麦穗(张洁)
1.识记本文作者。
2.理解“我”童年时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友谊;理解作者歌颂这种友谊的时代背景与心理。
3.掌握本文的主旨。
4.分析本文采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与心理的艺术手法。
(二十六)都江堰(余秋雨)
1.识记本文出处。
2.掌握本文四部分的大意,体会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3.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比喻的意义和比拟的作用。
4.理解本文的夹叙夹议方式和思辨色彩。(二十七)我愿是一条急流([匈牙利]裴多菲·山陀尔)
1.识记本诗作者。
2.理解本诗通篇借比喻抒情。
3.分析诗中五组意象的比喻含义及其表达情感的变化,了解诗人的爱情观。
4.体会全诗意象生动丰满、比喻鲜明奇特的特点。
(二十八)最后的常春藤叶([美国]欧·亨利)
1.识记本篇小说的作者。
2.掌握本篇小说的主旨。
3.简述本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4.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四、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试卷分数:满分150分。
(三)考试时间:120分钟。
(四)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1.单项选择题:20分
2.多项选择题:10分
3.填空题:10分
4.判断题:10分
5.翻译题:10分
6.简答题:20分
7.简析题:20分
8.作文题:50分
作文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检验。
考核要求:能够根据某个命题或给出的材料写作文,要求紧扣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格式规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