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专升本语文考点—古代汉语语法、文言常识

2024年06月24日 16:10:25
来源:库课
浏览量:52

  3.1 实词与虚词

  3.1.1实词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褒义、贬义)变化。

  词类活用(见后文)。

  3.1.2 虚词

  而

  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通“如”,译为“好像”“如同”。之

  作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这”)。

  作助词:结构助词(宾语前置;主谓之间无意义;“XXX的”)。

  作动词:“到”“往”的意思。

  其作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情况下为三人称)。

  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些、那里。近指:这。与数词连用:其中。)

  作副词:表委婉。位于句首或句中。“大概”、“希望”、“还有”、“难道”。

  作连词:表假设,“如果”。

  作语气助词:不译。

  以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拿”“用”“按照”;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在”、

  “从”: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由于”:提前宾语的作用。

  作连词:表递进,“而且”;表目的,“用来”“以致”“来”;表因果,“因为”;表承接和表修饰,“而”或不译。

  何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通“呵”,可译为喝斥。

  乎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作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乃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其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作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可译为“况且”“再说”。

  2.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3.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作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

  若作动词:译为“像”“好像”,

  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所作名词:表处所、地方。

  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作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作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焉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作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怎么”。

  作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也作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表示祈使语气。

  作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因作介词:

  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3.趁着,趁此。4.通过,经由。5.因

  为,由于。

  作副词:

  1.于是,就。2.原因,缘由,机缘。

  作动词:

  1.根据。2.沿袭,继续。

  于

  作介词:

  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

  与作介词:1.和,跟,同。2.给,替。3.比,和……比较。

  作连词:和,跟,同。

  作动词:1.给予,授予。2.结交,亲附。3.对付。4.参加,参与。

  则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

  就是”。

  作副词: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者作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作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3.2 词类活用

  3.2.1 名词作动词

  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如下:

  (1)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2)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4)“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捞。)

  (5)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未云何龙。云:形成云。)

  (6)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3.2.2 形容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

  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

  3.2.3 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3.2.4 动词作名词

  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3.4.5 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3.4.6 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翻译为:“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

  3.3 通假字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3.4 特殊句式

  3.4.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3.4.2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

  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

  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3.4.3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

  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例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1、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例子:沛公安在?

  2、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规律四: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前置,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也可以前置。

  例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

       福建统招专升本备考资料>>>

  【试听课】2025年福建专升本基础精讲-大学英语

      【试听课】2025年福建专升本基础精讲-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