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专升本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

2019年01月15日 16:37:25
来源:https://www.kuke99.com
浏览量:4783

  云南专升本中医专业需要考试中医综合科目,今天库课网校小编就为中医专业的考生们整理了云南专升本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起来看看考纲内容吧。

  中医综合考试,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升人本科的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概述

  《中医学基础》课程属于中医类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中药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共分四章,主要包括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共分二十一章,涉及药物390味。其中,掌握药物136味,熟悉药物112味,了解药物142味。并要求掌握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的异同点(详见各章的具体要求)。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诊断和辨证施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明确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及其临床特征;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各证型的症候表现、病机、治法和主治代表方。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相对应的疾病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正确诊断,辨证分析,拟订治法及选择主治代表方,并结合临床变化加减用药。2.掌握中医内科规范的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书写。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A型题40分,B型题20分)

  60分,约占40%

  多选题(D型题20分X型题10分)

  30分,约占20%

  填空与简答题(填空15分,简答题20分)

  35分,约占23%

  综合题 25分,约占17%

  五、内容比例

  掌握内容 约占50%

  熟悉内容 约占35%

  了解内容 约占15%

  六、参考教材

  1.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新世纪第2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2.高学敏主编:《中药学》 (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版。

  3.周仲瑛主编: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永炎、严世芸主编: 《实用中医内科学》 (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奠定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本理论,即阴阳五行学说。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四诊、防治原则和辨证等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

  二、能力目标

  1.本课程既是中医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主干课,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2.掌握中医学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思路。

  3.掌握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问题,掌握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因、发病、病机以及预防、治疗原则。

  4.识记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并深入理解其原理,要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强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第一章 绪 论

  1.掌握中医学的墓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其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医家。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气一元论

  1.掌握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化。

  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生命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性;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阴阳学说

  1。掌握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2.熟悉阴阳的基本概念。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养生防病,必适阴阳,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三、五行学说

  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相生、相克的含义、规律、关系;相生、相克的异常——母子相及、乘侮规律。

  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明人体生理。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一、概 论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性。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了解藏象学说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形成。

  二、五 脏

  1.心(心包络)。

  掌握心主血脉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掌握心主神明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了解心在志、在液、在窍、其华的内容;熟悉心包络的含义、功能。

  2.肺。

  掌握肺主气的生理作用;掌握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掌握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熟悉肺为娇脏、华盖的含义;了解肺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3.脾。

  掌握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的生理作用;掌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4.肝。

  掌握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了解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5.肾。

  掌握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的生理作用;掌握肾为先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6.命门。

  了解命门的概念;熟悉命门的生理作用。

  三、六 腑

  1.掌握六腑的转化过程。

  2.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3.熟悉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四、奇恒之腑

  1.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了解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掌握心与肾、肺与肾、脾与肾、肝与肾、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熟悉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3.熟悉脏与腑之间的传导化物关系。

  第四章 气、血、津、液

  一、概 论

  熟悉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

  二、气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

  3.掌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三、血

  1.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血的概念。

  四、津 液

  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

  2.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熟悉津液的生理功能。

  五、气血津液的关系

  1.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2.熟悉血与津液的关系。

  3.熟悉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经 络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概念。

  二、十二经脉

  1.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2.熟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规律。

  三、奇经八脉

  1.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督、任、冲、带脉的循行特点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 因

  一、概 说

  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2.熟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二、外感病因

  1.掌握六气、六淫概念。

  2.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熟悉疠气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

  5.了解疠气流行的因素。

  三、内伤病因

  1.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2.了解内伤七情的概念。

  3.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概念。

  四、病理性病因

  1.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

  2.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

  3.了解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第七章 病 机

  一、发病机理与类型

  1.掌握发病、病机的概念。

  2.掌握正、邪的概念及发病的机理。

  3.了解发病的类型。

  二、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了解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关系。

  2.阴阳失调。

  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规律: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了解阴阳失调的概念。

  3.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掌握气机失调的病机;掌握了解血的失常病机规律:血虚、血瘀、血热;了解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了解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规律。

  三、内生五邪

  1.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

  2.熟悉内风的概念及常见证型。

  3.了解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概念。

  4.了解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与联系。

  第八章 四 诊

  一、概 述

  1.掌握四诊的概念。

  2.熟悉四诊的内容。

  3.了解四诊合参的意义。

  二、望 诊

  1.望全身情况。

  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癫病、狂病、痫病的表现特点;了解望神的临床意义。

  望色:掌握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熟悉常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望色的临床意义。

  望形体:掌握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望姿态:掌握动静姿态的临床意义。

  2.望局部情况。

  望头与发:掌握囟门、头发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日:掌握五轮学说;熟悉目色、目态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目神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鼻:掌握鼻内分泌物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耳:熟悉耳的色泽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口唇:掌握口唇颜色、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齿、龈:熟悉齿、龈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咽喉:掌握咽喉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皮肤:掌握斑疹、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水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白(pei)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排出物:掌握痰、呕吐物和二便的临床意义。

  3.舌。

  掌握正常舌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病理舌色、舌形、舌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病理苔质、苔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舌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舌与脏腑的关系;了解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望小儿指纹。

  掌握病理小儿指纹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熟悉小儿指纹三关分部;了解小儿指纹望诊方法。

  三、闻 诊

  1.听声音。

  发声:掌握暴哑的临床意义。

  语言:掌握谵语、郑声、独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狂证、癫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呼吸:掌握喘、哮、短气、少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咳嗽:掌握咳嗽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呕吐:了解呕吐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呃逆与嗳气:了解呃逆与嗳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太息:掌握太息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嗅气味。

  掌握异常痰涕气味、口鼻气味、二便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异常病室之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异常血汗之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问 诊

  1.问诊的重要意义。

  了解问诊的重要意义。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诊的主要内容。

  了解问诊的问一般情况:熟悉问诊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掌握问诊的问现在症状。

  问寒热:掌握恶寒发热的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掌握壮热、潮热、低热的临床意义;熟悉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了解问寒热的意义。

  问汗:掌握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手足心汗、半身汗的临床意义;了解头汗的临床意义。

  问头身:掌握头痛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四肢痛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身痛的临床意义。

  问胸腹:掌握腹痛、胁部疼痛的临床意义;熟悉胸部疼痛的临床意义;了解脘腹部疼痛的临床意义。

  问饮食口味:掌握口渴与饮水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不欲食、善饥多食、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熟悉厌食、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偏嗜食物的临床意义。

  问二便:掌握大便便次异常、便质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小便尿量异常、尿次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大便排便感异常、小便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问二便的意义。

  问睡眠:掌握失眠、嗜睡的主要病机。

  问耳鸣、耳聋:了解耳鸣、耳聋的主要病机。

  问妇女病:掌握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白带、赤带、赤白带的临床意义;了解问妇女病的意义。

  问小儿病:熟悉问小儿病的常见病因病机。

  五、切 诊

  1.脉诊。

  脉诊的意义:熟悉脉诊的意义。

  脉诊的部位和脏腑分配:掌握脉诊的部位;熟悉脉诊与脏腑分配关系;了解独取寸口脉的理论。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脉诊的方法;熟悉脉诊的注意事项;了解脉诊的步骤。

  正常脉象:掌握平脉的特点;熟悉脉象与内在因素的关系;了解脉象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常见脉象: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熟悉滑脉、涩脉、洪脉、紧脉、弦脉、细脉、濡脉、缓脉、促脉、结脉、代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了解微脉、弱脉、芤脉、疾脉、长脉、短脉、散脉、革脉、牢脉、伏脉、动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

  相似脉及相兼脉:掌握浮脉与虚脉、沉脉与伏脉、迟脉与缓脉、数脉与滑脉、实脉与洪脉、细脉与濡脉、结脉、代脉、促脉的比较;熟悉脉证顺逆与从舍;了解相兼脉。

  2.按诊。

  掌握按肌肤、按手足的临床意义;熟悉按脘腹的临床意义;了解按俞穴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 辨 证

  一、概 述

  1.掌握辨证的定义。

  2.熟悉辨证方法的分类。

  3.了解不同辨证方法的适应证。

  二、八纲辨证

  1.概述。

  掌握八纲的定义;熟悉八纲辨证中四对纲领的意义;了解八纲症候之间的联系。

  2.表里辨证。

  掌握表证、里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表证、里证的症候分析;了解表证、里证的联系。

  3.寒热辨证。

  掌握寒证、热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寒证、热证的症候分析;寒热错杂、转化及与表里的关系;了解寒证、热证的真假鉴别。

  4.虚实辨证。

  掌握虚证、实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虚实的夹杂、转化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了解虚证、实证的真假鉴别。

  5.阴阳辨证。

  掌握阴证、阳证的范围概念;熟悉阴虚、阳虚的辨证要点;了解亡阴、亡阳的鉴别。

  三、气血津液辨证

  1.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2.熟悉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3.了解气虚失血证、气随血脱证的辨证要点。

  四、津液病辨证

  1.掌握津液不足证、痰证、饬证的临床表现。

  2.熟悉阳水、阴水的临床表现。

  3.了解津液病的病机。

  五、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病辨证。

  掌握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脉痹阻证、痰火扰心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的辨证要点;了解心阳暴脱证、心火移于小肠证的辨证要点及心系病的基本病机。

  2.肺与大肠病辨证。

  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寒邪袭肺证、热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的辨证要点;熟悉痰浊阻肺证、大肠津亏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肠虚滑泻证的辨证要点及肺系病的基本病机。

  3.脾与胃病辨证。

  掌握脾不健运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热证、胃寒证的辨证要点;熟悉中气下陷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脾系病的基本病机。

  4.肝与胆病辨证。

  掌握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寒滞肝脉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胆郁痰扰证的辨证要点及肝系病的基本病机。

  5.肾与膀胱病辨证。

  掌握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膀胱湿热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肾系病的基本病机。

  6.脏腑兼病辨证。

  掌握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调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肺气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脏腑兼病的概念。

  上述内容为云南专升本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前半部分,稍后为大家奉上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