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专升本语文秋水(节选)(《庄子》)知识点

2024年08月21日 14:00:23
来源:库课网校
浏览量:1767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庄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已、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免费领取甘肃专升本学习资料!!!

  全文翻译:

  秋天的洪水应时而来,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 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于是河神洋洋得 意、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壮美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 东去,到了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才改变先 前欣然自喜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 到了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 人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 的言论,起初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了您是这样的无边无际,我如果 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 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狭小空 间的限制。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 因为受到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 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了解自 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 了,千万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歇而且从不会满溢;海 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且从不曾减少。无论春 天、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干旱不会有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 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够用量器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 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 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之中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 哪里会自满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存在于大湖之 中吗?想想中原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通 常用“万物”来称物类的数量,而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 九州,凡是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都有人群,而个人只 是占其中一员罢了。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整个马 体吗?凡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才所劳碌 的,都不过如此罢了。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美名,孔子坐谈天下而显 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 洋洋自得一样吗?”

  词语注释:

  时:按季节。

  灌:注入。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sì):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

  以:与。语(yù):谈论。

  拘:拘束,局限。

  于:被。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

  崖涘:河岸。

  乃:才。

  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

  虚:虚空。

  卒:通“萃”,聚集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状语后置:

  ①今尔出于崖埃,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③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宾语前置:

  ①我之谓也

  (“之”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即“谓我也”。) 

  ②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 

  ③东面而视

  (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 

  定语后置:

  闻道百(即“闻百道”)

  省略句:

  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省略介词的宾语)

  (注: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

  被动句: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固定句式:

  ①吾韭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不是……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词义词性:

  通假字:

  1.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识,辨认

  2.拘于虚也

  "虚”通“墟”,居住的地方

  3.人卒九州

  "卒”同“萃”、尽(遍布)

  4.泾流之大 通“径”,直流。

  古今字:

  1.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河流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大道 今义:慷慨

  3.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国这个国家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得样子。

  5.至于北海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挨(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瞧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 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2)始吾弗信 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名词,见闻,学识 

  5、之 

  (1)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  助词,得 

  (4)两涘渚崖之间 助词,得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助词,得 

  (6)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助词,得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助词,得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助词,得 

  6、于 

  (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少、轻:意动用法,轻视; 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5.不可为量数

  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做动词,夸耀,自负

  7.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形作名,美景(指水大之美)

  8.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形容词做动词,满

  文章背景: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作者介绍:

  庄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拓展 · 艺术特点

  1.构思新颖。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2.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拓展·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牛马不辨

  欣然自喜 井底之蛙

  夏虫语冰 太仓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