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学每年要考的代表人物

2024年08月14日 08:39:11
来源:库课网校
浏览量:1622

  今天库课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专升本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一些经常会考到的代表人物,希望考生们熟记和掌握。

  一、孔子(春秋鲁国人)

  1、《论语》:“学”“思”“习”“行”

  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

  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

  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荀子(战国末赵国)

  1、学习是“闻”“见”“知”“行”的过程

  2、性恶论,与孟子的卢性善论”相对

  专升本0元备考资料限时免费领取:2025年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考点总结

  三、朱熹(南宋)

  1、“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2、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思结合

  四、扬雄西汉“师者,人之模范也”

  五、乐正克(战国时鲁国人)

  1、《学记》是第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

  2、《学记》中,“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3、“开而弗达则思”--启发性教育原则

  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出自《学记》

  六、蔡元培(中国)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以美育代宗教说”

  3、对大学精神的解释: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4、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

  七、陶行知(中国)

  1、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八、杨贤江(中国)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第一本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九、廖世承(中国)

  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十、章志光(中国)

  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

  十一、李吉林(中国)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十二、苏格拉底(古希腊)

  1、“美德即知识”

  2、产婆术,倡导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学生获得真理

  3、“美德是否可教”

  十三、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2、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3、《论灵魂》

  十四、拍拉图(古希腊)

  1、《理想国》教育应当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

  十五、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部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

  2、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

  十六、杜威(美国)

  1、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出版《设计教学法》,提倡活动课。

  思想: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②教育社会化③做中学④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教师中心论

  2、现代教育代言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民主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4、问题的解决杜威的五步模式:①困惑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

  5、问题解决步骤的五步模式:(1)疑难(2)分析(3)假设(4)检验和评价(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