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2020年12月02日 14:37:05
来源:https://www.kuke99.com
浏览量:18896

  库课网校为大家提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刷2000题,发布教师资格复习资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让大家畅游教资题库,帮助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让大家轻松拿证!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D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形近字的相异部分,利用的就是感觉对比的规律。

  2.【精析】A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的刺激不仅引起视觉还引起温度觉的变化,故为联觉。

  3.【精析】D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悦耳美妙的轻音乐”是听觉,使人产生了“春风拂面之感”是触觉,这种听觉兼具触觉的心理现象,属于联觉。

  4.【精析】B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教师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识别到易错的笔画,即优先地将易错笔画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因此利用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5.【精析】D我们对许多种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刻板观念,认为某个人具有他所在类别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叫作刻板效应。南方人、北方人说的是不同类别的群体,因此是刻板效应。

  6.【精析】B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题干中的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即属于注意的起伏。

  7.【精析】B根据过度学习的观点,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

  8.【精析】A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题干中小学生先学会的汉语拼音的发音对后面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产生了干扰作用,属于前摄抑制。

  9.【精析】B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学习一篇课文,中间部分容易忘记的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

  10.【精析】D适当的过度学习指的是150%的学习,题干中丽丽10分钟恰好会背,再背5分钟就是150%的学习,因此使用的知识保持方法是适当的过度学习。

  11.【精析】A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言行举止这个外在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12.【精析】D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题干中学生通过不同鸟的特征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把鸟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即为概念。

  13.【精析】C思维的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其流畅性越高。由题干中“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杯子’的用途”可知,这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14.【精析】C思维的变通性即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是指摈弃以往习惯性的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成成在回答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不墨守成规,说明其思维活动灵活,具有变通性。

  15.【精析】D头脑风暴法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题干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想法,是通过头脑风暴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6.【精析】A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羞耻感、自尊心等。题干中小英通过帮助小勇辅导功课,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这种情感属于道德感。

  17.【精析】C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的欣欣是在认识事物即解决数学问题中体验到了喜悦感,因此属于理智感。

  18.【精析】C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当班干部”既对小英有吸引力,同时又使小英有所顾虑,因此属于趋避冲突。

  19.【精析】B双避冲突指必须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选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写作业和教师惩罚都是学生试图回避的,因此是双避冲突。

  20.【精析】C勤奋与懒惰属于对生活、学习、劳动、工作的性格态度特征,“笨”和“拙”是能力的体现,因此,“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体现的是性格对能力的影响。

  21.【精析】A6~12岁是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中的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22.【精析】D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由“茅草”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即为原型启发。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2.【参考答案】(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过去知识的影响。

  3.【参考答案】(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方法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掌握复习的“量”。除了这六种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外,还要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并注意用脑卫生。

  4.【参考答案】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加德纳所提出的八种智力是:(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社交智力)。(7)自知智力(内省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后来,他又提出了第九种智力,即存在智力。

  5.【参考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此外,影响人格的因素还包括同辈群体、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

  6.【参考答案】(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5)原型启发。(6)个性因素。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交叉)学科。

  2.【精析】D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精析】D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4.【精析】D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言语和思维等。A项属于情绪情感过程;B项属于个性心理特征;C项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

  5.【精析】D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6.【精析】B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7.【精析】A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精析】B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9.【精析】C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

  10.【精析】A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铁钦纳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11.【精析】D格式塔学派又叫完形心理学,该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2.【精析】C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冯特是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13.【精析】A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14.【精析】B行为主义疗法是心理治疗中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疗法是心理治疗中的第三势力。

  15.【精析】D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16.【精析】C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题干所描述的“香味”“外观”“果皮”,都是苹果的个别属性,故由此引发的心理活动是感觉。

  17.【精析】A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18.【精析】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19.【精析】C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变化量)。

  20.【精析】C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阈限越小。品酒师能辨别酒精浓度微小的变化,说明其差别感受性高,差别阈限小。

  21.【精析】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2.【精析】C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所述的这两种情况均属于感觉的适应作用。

  23.【精析】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24.【精析】B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题干所述即为明适应。

  25.【精析】B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中地理老师用不同的颜色来绘制教学地图就是感觉对比的运用。

  26.【精析】C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题干所述的黑人牙齿会显得更白、“月明星稀”都是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因此属于同时对比现象。

  27.【精析】C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中先吃糖后吃橘子的顺序表明是继时对比。

  28.【精析】B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又叫感觉后像。视觉有正后像和负后像之分。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的叫负后像。绿花的后像是红花,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所以是负后像。

  29.【精析】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正是由于这种后像的存在,所以才使人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因此,题干中人们把一幅幅不连贯的画面看成连贯的动作、活动的景物运用的心理学原理是视觉后像。

  30.【精析】B有些人由于某一感觉器官有缺陷,他们可以从其他健全的感官中得到补偿,即感觉的代偿。题干所述的盲人用灵敏的触觉来代替视觉缺陷,属于感觉的代偿。

  31.【精析】C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题干所述是由听觉(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引起其他感觉(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的现象,属于联觉。

  32.【精析】D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认出“一面红旗”是通过对“红旗”的颜色、形状等属性的整体的感知,因此是知觉的活动过程。

  33.【精析】D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题干中的小学教师运用生动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引起学生的优先知觉,即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34.【精析】A强度律是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根据题干中“声音洪亮”可知,该老师利用了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

  35.【精析】A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在知觉对象中,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对事物的知觉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度较大的刺激部分,因此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依然能够认出来。

  36.【精析】B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植物学家与木匠对植物的不同看法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不同,这是知觉理解性的表现。

  37.【精析】D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不论知觉条件如何改变,我们对红旗的知觉印象都是红色,这属于知觉的恒常性。

  38.【精析】D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物体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9.【精析】C吉布森和沃克进行的“视崖实验”是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40.【精析】B动景运动是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41.【精析】C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人们看见月亮在动,是由浮云运动引起的,此现象为诱发运动。

  42.【精析】D自主运动是指由于人的眼睛长时间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从而发现光点飘忽移动的现象。

  43.【精析】D运动后效是指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题干所述即为运动后效现象。

  44.【精析】C我们对许多种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刻板观念,比如,中国老话里有“文人相轻”“唯小人与女子难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体现的都是刻板效应。

  45.【精析】B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如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题干所述正是这一现象。

  46.【精析】A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新官上任”“初次见面”等都体现了首因效应的作用。

  47.【精析】B“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强调的是新近获得的信息对评价的影响,是近因效应的体现。

  48.【精析】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投射效应”。

  49.【精析】C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50.【精析】C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它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故题干所述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特征。

  51.【精析】D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即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52.【精析】C注意的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

  53.【精析】A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小鸟啄玻璃引起的学生们的注意属于不随意注意。

  54.【精析】D“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了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对比越明显越易于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55.【精析】D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之一。在闹市与安静的阅览室中不同的声音引起人注意的程度不同,是由于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56.【精析】B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学习是预先有目的的,遇见困难时努力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上,即需意志努力,因此属于有意注意。

  57.【精析】B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是产生有意注意的条件之一。对活动目的、任务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越易于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58.【精析】C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所述学生的注意类型属于有意后注意。

  59.【精析】C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题干所述的学生的阅读行为属于有意后注意。

  60.【精析】A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题干所述符合注意的广度的概念。

  61.【精析】A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看书时“一目十行”和“一次只能读一句话”的差异就是注意广度的差异。

  62.【精析】B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的时间越长,说明注意的稳定性越好。

  63.【精析】C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64.【精析】B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听课开小差,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上课任务,是注意的分散。

  65.【精析】A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总是有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因此注意力也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这是注意的起伏现象。

  66.【精析】B注意的动摇又叫注意的起伏,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的间隔时间非常短暂是为了避免注意的起伏对运动员产生影响。

  67.【精析】C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眼、耳、手并用”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68.【精析】C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题干表述的现象,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69.【精析】D课间时学生将注意集中在课外活动上,上课时学生需要将注意集中到学习任务上,因此教师应着力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

  70.【精析】D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是注意的转移。小刘很快把精力投入到新任务上,说明小刘注意的转移能力非常好。

  71.【精析】D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题干中对感知过的事物能回忆起来或者能再认出来属于记忆。

  72.【精析】B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以及提取的过程。

  73.【精析】A形象记忆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这种形象并非单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声音也是一种形象,对它的记忆便是形象记忆。

  74.【精析】C运动记忆(动作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它以过去的动作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表象为基础,如在头脑中保留的舞蹈动作、体操动作等都属于运动记忆,具有容易保持、提取和恢复的特点。

  75.【精析】C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大概意思是好话暖人心,坏话伤人心,符合情绪记忆的含义。

  76.【精析】D语义记忆是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77.【精析】A情景记忆是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题干描述的是情景记忆。

  78.【精析】A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其特点表现在:①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0.25~2秒。②贮存的信息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几乎保持了输入刺激的原样,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③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

  79.【精析】B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图像记忆,即外界刺激物的形象,也就是视觉编码。

  80.【精析】C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为0.25~2秒,其时间不足以让人记住并拨打电话号码;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不会打完电话就忘记了号码;能记住并拨打电话,打完后又忘记,说明记忆保持时间不长且易受干扰,属于短时记忆。

  81.【精析】B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82.【精析】C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83.【精析】D复述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条件。注意是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

  84.【精析】D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小朱对该文章的记忆就属于长时记忆。

  85.【精析】D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

  86.【精析】D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这是再认。做选择题时,学生需要将正确答案挑选出来,即识别,因此属于再认。

  87.【精析】D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在做简答题时,学生根据考题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即重现出来,属于回忆。

  88.【精析】B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或想不起来,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再认,属于永久性遗忘。

  89.【精析】C艾宾浩斯是第一个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并最早提出“遗忘曲线”。

  90.【精析】B艾宾浩斯经过研究得出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91.【精析】D老师教完古诗要求学生立即背诵,这是及时复习加强记忆的方法。

  92.【精析】A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读书10遍刚刚能背诵即达到了100%的学习程度,只需再读5遍,学习程度便能达到150%。

  93.【精析】A痕迹消退说(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消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日久而淡忘”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符合痕迹消退说。

  94.【精析】B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95.【精析】D材料的中间部分既受开端部分的前摄抑制,又受结尾部分的倒摄抑制,即受到双重抑制的影响,所以记忆效果差。

  96.【精析】C早上学习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都属于单一抑制;白天的学习则受到双重抑制的影响,故早晚时间的学习记忆效果优于白天。

  97.【精析】D遗忘的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98.【精析】D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舌尖效应”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99.【精析】C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适当的提取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题干中妈妈给了一个提示之后,琪琪立马流畅地背诵了起来,这与提取失败理论的观点相符合。

  100.【精析】B同化说(认知结构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101.【精析】A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02.【精析】B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根据题干中的“不自觉”可知这种想象属于无意想象。

  103.【精析】A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104.【精析】B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小田构思他要描述的场景,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属于有意想象。

  105.【精析】C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依据《沁园春·雪》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北国风光的过程,属于再造想象。

  106.【精析】A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阿Q”是鲁迅先生在头脑中独自创造出来的形象,因此属于创造想象。

  107.【精析】D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根据题干中的“长大后”可知是幻想。

  108.【精析】B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109.【精析】A黏合是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龙”是黏合的典型体现。

  110.【精析】B夸张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而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根据“三千尺”“银河”可知,诗句夸张地描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111.【精析】D典型化是指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祥林嫂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集中旧中国许多妇女的典型特征创造出来的,因此这种形象的构成方式属于典型化。

  112.【精析】B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这是想象的替代功能。“以凳子为马,坐在凳子上假装骑马”就是利用了想象的替代功能。

  113.【精析】D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114.【精析】B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题干所述属于思维概括性的第一层含义。

  115.【精析】B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题干中医生根据病人身体的外部表现和自诉来诊断其内部器官的状态,体现的即是思维的间接性。

  116.【精析】B学生依靠扳手指的实际动作为支柱来进行数学运算的思维过程,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117.【精析】A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儿童是依赖于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的,属于具体形象思维。

  118.【精析】D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思维。题干中的结论是经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得出的正确答案,故此过程利用的思维形式是分析思维。

  119.【精析】C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教师联想到学生缺课的多种可能性,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属于发散思维的过程。

  120.【精析】C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1.【精析】A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22.【精析】B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123.【精析】B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根据题干中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可知是综合。

  124.【精析】C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25.【精析】C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126.【精析】B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新学的平方差公式是小明学习到的一般原理,用平方差公式解答数学题,即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具体化过程。

  127.【精析】B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128.【精析】B外延代表的是概念所能囊括的所有个体或样例。内涵代表概念能够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鸡、鸭、猪、狗、虎、豹、鱼等属于脊椎动物概念所包含的样例,因此都是脊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

  129.【精析】C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题干中“鸡不是鸟”反映的是“鸡”这一概念和“鸟”这一概念之间的关系,故属于思维形式中的判断。

  130.【精析】C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二者成反比。

  131.【精析】A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32.【精析】B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独特性)的特点。

  133.【精析】B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数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134.【精析】B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陈静能用多种方法解题说明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好。

  135.【精析】D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题干意为: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比喻有想法,有独到见解,故体现的是独创性。

  136.【精析】A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期,创造者收集、整理资料,即收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题干中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纷纷开始翻书,寻找实验的相关内容即属于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期。

  137.【精析】D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作灵感。

  138.【精析】A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

  139.【精析】B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140.【精析】D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根据题干中“长期”可知,章山同学陷入的消沉弥散的状态属于心境。

  141.【精析】B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题干中“顿时”“手舞足蹈”表明小李当时处于激情的情绪状态。

  142.【精析】C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智”是在“情急”状态下的反应,属于应激现象。

  143.【精析】A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羞耻感、自尊心等。少先队员尊老爱幼,主动让座,是道德感的体现。

  144.【精析】C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

  145.【精析】C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蒙娜丽莎》的微笑符合人的审美标准,让人陶醉其中,这属于美感。

  146.【精析】C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所述是人的意志的具体表现。

  147.【精析】A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题干中小明既想看电视又想做作业的矛盾心理就属于双趋冲突。

  148.【精析】B双避冲突是指必须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选择其一的心理状态。题干中,某学生既不愿起床,又担心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两个目标都是学生希望回避的,但必须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体现的正是双避式冲突。

  149.【精析】D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既想多游玩,又害怕多花钱,这是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好恶取舍,是趋避冲突。

  150.【精析】D小明面临两个目标,两个目标同时具有吸引力和不利的因素,因此这里涉及的冲突是多重趋避冲突。

  151.【精析】C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小明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动完成作业后才出去玩即体现了这一品质。

  152.【精析】B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153.【精析】B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题干中的教师能够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照常上课,体现了其意志的自制性。

  154.【精析】C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女排奋力拼搏,勇夺冠军,正是意志坚韧性的体现。

  155.【精析】A题干所述为需要的概念。

  156.【精析】B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57.【精析】D题干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158.【精析】C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题干中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知识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因此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159.【精析】C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是个体兴趣。

  160.【精析】D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如某人最近突然对游泳感兴趣。

  161.【精析】A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62.【精析】D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163.【精析】B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164.【精析】C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均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

  165.【精析】C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调解纠纷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166.【精析】B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识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体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主要依赖于个体的先天禀赋。

  167.【精析】D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168.【精析】A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169.【精析】B空间智力也称视觉—空间智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绘制三维立体图形需要的是空间智力,故题干所述体现了学生在空间智力方面的差异。

  170.【精析】B自知智力在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神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因此,在四个选项中,自知智力较高的人比较适合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

  171.【精析】D题干意为:人长大后的行为活动多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反映了早期经验对人的影响。

  172.【精析】B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也就是说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的,说明了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173.【精析】B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174.【精析】B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题干反映的是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175.【精析】D人格的功能性表现在: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性格决定命运”突出了人格的功能性。

  176.【精析】C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177.【精析】B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具有一定的遗传色彩。

  178.【精析】B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无好坏之分。

  179.【精析】B胆汁质类型的人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180.【精析】A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由“活泼好动、喜欢交朋友、见异思迁”等词可知,题干中学生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

  181.【精析】C黏液质类型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他们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林冲就是其代表。

  182.【精析】C抑郁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题干所述符合抑郁质气质类型的特征。

  183.【精析】B多血质的特点是反应迅速、有朝气、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其神经系统能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是平衡的,并且兴奋和抑制之间能迅速转化,表现为强、平衡、灵活。

  184.【精析】C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不可遏制型)对应的是胆汁质;活泼型对应的是多血质;安静型对应的是黏液质;弱型(抑制型)对应的是抑郁质。

  185.【精析】D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及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186.【精析】D性格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187.【精析】C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188.【精析】A节俭即生活俭省,有节制,反映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所以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189.【精析】B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190.【精析】A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191.【精析】D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划分;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种,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荣格按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将性格划分为内向和外向。

  192.【精析】C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193.【精析】A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94.【精析】A小学生一般处于童年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即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195.【精析】D“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对自我及其角色提出的疑问,与此相关的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196.【精析】A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由特质构成的,并将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类。

  197.【精析】B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198.【精析】C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题干所说的是林黛玉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故属于中心特质。

  199.【精析】A问题是指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00.【精析】C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个特点。A项只包含了回忆这一单一认知活动,不符合问题解决的序列性;B项没有明确的目的性;D项属于自动化的操作,没有认知成分的参与。C项同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个特点,故属于问题解决。

  201.【精析】C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02.【精析】B明确问题(理解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把整个问题分解为局部问题,使矛盾充分暴露,再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这是理解问题的关键。

  203.【精析】B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其中,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

  204.【精析】A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尝试(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205.【精析】B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题干所述是算法式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206.【精析】B启发法指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207.【精析】B题干中“将学期报告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通过子问题的解决,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208.【精析】B类比法(类推法)指在问题情境和曾经熟悉的某情境之间做出类比,用熟悉的解题方法“以此类推”来解决新问题。因此,题干表述为类推法。

  209.【精析】C定势(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穆丽丽认为“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是受“铁比棉花重”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忽略了前提条件“一斤”。

  210.【精析】B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题干中只看到纽扣扣衣服的功能,无视其他功能,属于功能固着。

  211.【精析】D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动机过强或动机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212.【精析】B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题干问的是“相类似的事物”,因此是原型。

  213.【精析】D原型启发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题干中的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就是“原型”,由此发明了充气雨衣,体现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214.【精析】B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215.【精析】B智力与创造力有关。高智力未必有高创造力,低智力一定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创造力必有高于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力。

  216.【精析】A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事物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

  217.【精析】B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

  218.【精析】C自我设计训练课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客观因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③刺激物的新异性。④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2)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①当时的需要。②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③当时的直接兴趣。④个体的知识经验等。

  2.【参考答案】(1)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3.【参考答案】(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4.【参考答案】(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4)学习程度。(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方法与态度。(7)情绪和动机。

  5.【参考答案】发散思维有以下三个特征:

  (1)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灵活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独特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6.【参考答案】(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7.【参考答案】(1)心境: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8.【参考答案】(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4)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

  9.【参考答案】(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0.【参考答案】(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能动性。

  11.【参考答案】(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2.【参考答案】(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6)复杂性。

  13.【参考答案】(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

  14.【参考答案】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5岁)。口腔期(或口欲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原始性的性力集中在口部,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与满足。

  (2)肛门期(1.5~3岁)。在肛门期,幼儿快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对粪便的排泄与克制,因而对肛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因此获得满足。

  (3)性器期(3~6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性恋”的对象,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4)潜伏期(6~12岁)。这一时期的性冲动暂时停止活动,儿童中止对异性的兴趣,倾向多和同性者来往。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的界限已很清楚。但是性力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向今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些活动——学习、体育、歌舞、艺术、游戏等。

  (5)生殖期(12~18岁)。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15.【参考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本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16.【参考答案】(1)婴儿前期(0~1.5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幼儿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童年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成年早期(18~25岁)——友爱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

  (8)成年晚期(50~死亡)——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

  17.【参考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8.【参考答案】(1)环境。从环境方面来说,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材料中,王亮和王峰虽然气质类型不同,但二者成绩不相上下,齐头并进便体现了这一点。

  (2)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王亮属于胆汁质,王峰属于黏液质。

  ①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在情绪方面,无论是高兴还是忧愁,体验都非常强烈,也进行得非常迅速,而在情绪爆发之后,很快又平静下来。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理解问题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在行动上生机勃勃,顽强有力。概括地说,胆汁质是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主要特征的,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教育方式,但是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黏液质气质类型的人,情绪兴奋性比较微弱,心情比较平稳,变化缓慢,他们经常心平气和,很难出现波动的情绪状态,不容易发出强烈的不安和激情。他们喜欢沉思,在进行任何工作之前都做细致的考虑。能够执行已做出的决定,不慌不忙地去完成工作。往往对已习惯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而不容易习惯于新工作。概括地说,黏液质是以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主要特征的。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品质。

  2.【参考答案】(1)材料中的刘老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一开始学生对“画风”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刘老师通过模象直观让学生听风的声音,并运用巧妙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机。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材料中,刘老师在学生思路打开之后,进一步鼓励大家“比比谁画得又多又有创意”,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措施有很多,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②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③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④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