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教学论-教学设计篇)

2022年07月19日 17:17:12
来源:库课网校
浏览量:999

全国教师招聘QQ备考群818343364 点击入群,领取更多超值资料

网友热推: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测试卷  教师招聘【5天吃透教综】必刷500题 限时免费领


  1、阅读下面某老师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深入研读部分的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想象这句主要写了什么?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呢?

  一生:主要写云。

  一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云比作打翻了的黑墨水,形象逼真。

  师:大家的观察赏析能力都很强。那再想想这黑云的形象是怎样的?

  一生:一个“未”字说明黑云变化之快,来势凶猛。

  一生:我觉得它很调皮,好似在翻滚一样。

  师:很好,大家能够用到我们学习过的词语来概括,而且很准确。

  生:是雨。

  师: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大家觉得老师说的对吗?

  一生:是的,雨大的竟然跳起来了。

  一生:它比黑云还要调皮,急的都乱蹦跶。

  师:大家的回答都有理有据,用诗句中的关键字佐证了老师的观点呢!

  生:老师,第三句写的是风。

  师:哇,大家都学会抢答了!那自己读读看(卷地风来忽吹散)。

  师: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大家感受到风的威力了吗?

  生:一“忽”一“散”,既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又显示出了风的巨大威力。

  师:“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人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谁呢?

  生:有天有水。

  师: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的水及水中倒映着的天。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一生: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样的蔚蓝。

  一生:水天相接,十分壮观。

  一生:给人很开阔的感觉。

  师:是啊!这一次,让我们带着对文本的理解,一起来朗诵整首诗吧!(师生一起朗诵整首诗)

  师:大家来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写天气的变化吗?

  生:不是,也展现了奇特的自然现象。

  师:看来需要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啦!此诗是诗人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所作。那一年,他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于是他就在杭州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你们明白了吗?

  生:还在写心情。

  师:对啦!你们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一生:作者的心情就像是乌云一样,黑压压的。

  师:他什么时候的心情像是乌云一样?

  一生:在被贬官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

  一生:遭小人诬告的时候。

  师:那个时候就像是黑云翻墨未遮山,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时候?

  一生:考试没考好。

  一生:被老师冤枉。

  师:哦,老师也冤枉啊。

  生笑。

  一生:被家长批评的时候。

  师:看来大家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心情和诗中的苏轼一样都如“黑云翻墨未遮山”一般。那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最后是否有变化呢?

  生:有变化,最后豁然开朗。

  师:是的。最后风云都不知所踪,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平天”。我们每一位小朋友的生活都应该是“望湖楼下水平天”。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心情呢?

  一生:不要想不开。

  师:对呀,心胸要宽阔,这样我们才会拥入有“望湖楼下水平天”的生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反复诵读,一起学习了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到了苏轼面对挫败时乐观的心态。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慢慢淡去,但我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宽阔的胸怀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1.有人说该教学实录充分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2.请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内容,简析以上教学实录中教师的行为有哪些可鉴之处。

  2、阅读下面一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案例。

  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罗大佑的《童年》。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师: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今天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出自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很好,这位同学善于从课外汲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同学们放声朗读一遍课文,划出你不熟悉的字词及不太懂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提出字词,教师引导明确读音及意思。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生: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三、再读课文,走入百草园

  师:我们已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百草园是什么样的,默读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生 1:百草园是美丽的,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美丽异常;百草园是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有着美女蛇的故事。

  生 2: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在雪天的百草园捕鸟,让人印象深刻;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是充满乐趣的。

  师:大家有分析很到位,也很精彩。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就是一个“趣”

  字,有趣的景物、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活动。那百草园那些有趣的景物分别是什么?

  生总结:写了十四种景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四、品读精段,赏析语句

  师: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 5 分钟的小组讨论,一会老师请大家回答。

  组 1:颜色美丽,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这么多明艳的色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组 2:形象鲜明,“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一系列的形容词突出了不同景物的形象。

  组 3:用了多种感官描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真是一个全身心的享受。

  组 4: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运用了排比。“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油蛉在这里低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师:大家赏析的角度很全面,多方位地赏析了百草园美丽的景色。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五、迁移拓展,说说童年

  师:童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在大家的童年发生过什么样的趣事?

  生:每到放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那里有很多小河,在河中有小龙虾、小鱼,每到这时,我都会和小伙伴一起下河,捉小龙虾,小龙虾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六、小结作业

  课后请大家预习后面的课文内容,并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

  3.请简要评价以上教学片段。

  3、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作文,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记忆深处的那个夜

  “轰隆隆!”那声巨响使我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来得及完全清醒,回音还在我耳边萦绕,紧接着又是“隆隆”的响声。我开始明白——是打雷了。

  沉闷的雷声中还是能清楚地听到我房间的开门声——是母亲。她急忙走进来拔去我床边的插头,又缓缓俯下身在我额头上轻轻一吻。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习惯母亲进我房间时假装熟睡,我喜欢静静地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她看了我良久,才起身离去。黑夜中,我依稀想象着她那单薄的身子。

  沉寂,死一样的沉寂。窗外树欲停却风不止,不时还一闪一闪的。白光中,可以看到树枝摇晃的身影,像魔鬼一般,张牙舞爪地向我伸来。我屏住呼吸,感觉空气都足以让我窒息。血腥的风放肆地嘲笑,仿佛电影情节中横尸遍野的大街。我心中极度恐惧,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的,即使吓得出冷汗,还是不敢随便乱动。

  终于,我经不住这样的夜,于是打电话给隔壁房间的母亲,让她来陪我一起睡。很快,她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心疼的样子,问道:“怎么了?赶快睡觉吧。”我点点头,睡下了。母亲没有离去,也随即睡下。但没过多久,她又小心翼翼地起来,大概是以为我睡着了。我以为她这样就要离去了,心生了一种厌恶。却没想到,她是看我房门的窗子是否关紧了,检查完毕后才放心地来到我身边,扯了扯被子,安然入睡。

  就这一次,也是第一次,是我看着母亲入睡,那么温柔那么祥和,嘴角扬起一丝幸福的微笑,就像个孩子一样。

  那夜,我睡得很好。房间中,至今还余留着那叫“母爱”的味道。

  4.假如你是他的语文教师,请为这篇习作写评语。

  4、阅读《兰亭集序》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环节一

  景象描述:

  (这一环节是针对文章第一节文字设计的相应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描述性语句,展开想象,适当加工,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景象)

  学生描述示例:

  1.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描述: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游历汇聚在群山的怀抱之中,高耸的峰峦披上了青绿的外衣,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妩媚。近处裸露的岩石又显出她的刚健。乔木和灌木呈现出参差的生机,一丛丛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们的亭边,那清澈的山泉时急时缓地流淌着,带给我们文思的跃动和灵感……

  2.语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描述:今天的天空格外高远、空旷,平日游来游去的云朵儿,怕打扰我们的盛会,现在不知飘到何处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阳均匀地洒着她的光辉。清风拂面,柔柔的,软软的,风里还夹杂着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让我们暂且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祉吧。

  (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后,将有代表性的文段推荐出来,在班内交流)师生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评点:

  (1)基调氛围

  (2)回扣文本

  (3)艺术加工

  (4)语言表达

  环节二:

  勾画点评:

  (学生自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点评)

  学生勾画点评示例如下:

  有的学生勾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点评:作者运用严格的对句,写出了这次集会人员之盛,尽管年龄跨度较大,但文化层次都很高,正因为这是一次文人雅客的集会,才有了后文的“畅叙幽情”以及人生慨叹。

  有的学生勾画“一觞一咏”。

  点评:“一”突出了集会文人的闲适与默契、高雅与诗意,他们沐浴在自然的和风里,在“觞”“咏”之间,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有的学生勾画“曾不知老之将至”。

  点评:此句写出了人生一时通达得意者的忘形之态,“曾”更是用词精妙,意味悠长,加重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人一旦觉察到“老之将至”,便悲从中来,不免消极怅惘。

  有的学生勾画“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点评:此句不免过于消极,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说寿命长短听天由命的话,人也就丝毫不能也没有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生也必定索然无味!

  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同学们的点评:

  (1)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到位;

  (2)是否能够有机地联系语境,而不是断章取义;

  (3)点评文字自身表达是否规范得体。

  5.请你谈一谈该教师的教学对你今后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我认为此观点太绝对。这一理念要求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中学习。

  该教学实录中,教师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累,宏观上,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微观上,点拨情感,营造氛围,学生得以熏陶感染。从这方面看,看似体现了这一理念,但是,全程都是单一的问答形式,没有结合多媒体的运用,也没有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这些点才是“开放”和“活力”的核心。

  综上所述,我不赞同此观点。

  2.【参考答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中的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云等事物的特点,还通过对比和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有秩序地组织着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尤其还是古诗学习,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好在他们比较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要多鼓励。案例中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的进行有效评价,即使学生回答不准确,也不会责备学生,而是继续有耐心地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案例中的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仅仅肯定了学生自己对云等事物的概括,还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理解作者的心情,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参考答案】

  ①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回顾有关于鲁迅的知识点,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赏析文本,体悟情感,将语文的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

  ②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的教学要“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扫清生字词障碍,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在深入研读环节,学生研读文中重点语句感悟语言的妙处,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深入研读环节,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赏析语句,体会百草园的“趣”,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讲述日常小事的记叙文,叙述真实亲切自然,用一件普通到容易让人忽略的小事,来谱写“母爱”的赞歌,读来让人觉得非常真实、生动。老师也为这柔和、悠远的母爱所动容。文中雷雨下的环境描写很精彩,也为下文分享母爱的情节蓄足了势,可以看出你平时的课外阅读量一定十分丰富。结尾点题,母爱之味,回想无穷,老师真为你骄傲。

  5.【参考答案】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环节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不论是“解题”“诵读”,还是“描述”“勾画”,不论是“点评”“表述”,还是“积累”“链接”,都扎实而活泼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训练。由本课的“过程描述”来看,环节的合理实施与课堂的动态生成都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之下,深入体验,积极思考,科学训练,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读写方面,学生的聪慧才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与展示,“生成”了许多“亮点”。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本课的教学就是结合学科个性、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课通过实施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词语名句、点评描述、对话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成、体验与积累,我认为这应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我们的课堂应该切实提升和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千万不要让我们神圣的母语教学走了样儿,变了味儿。

  语文高清PDF测试题下载:

  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pdf

  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